週日去看了夢幻女郎Dreamgirls,想看看珍妮佛哈德遜怎麼贏得奧斯卡女配角的青睞
故事大綱在奧斯卡頒獎各類新聞大致上有瀏覽過,珍妮佛哈德遜飾演原本有副好歌喉
卻因身材外貌而從主唱變合音,個性格強悍頓時覺得眾叛親離而離去,從那一刻開始
只要有這個珍妮佛哈德遜出場唱歌,我就會掉眼淚~
看完是一整個了解珍妮佛哈德遜怎麼過五關斬六將得奧斯卡女配角
***********************************************************************************************
再談《夢幻女郎》 文/陳煒智
我們稍早在此地預告了聖誕節之後即將於全美各地盛大推出的《夢幻女郎》(Dreamgirls)電影版本,限於篇幅,只能很簡單地把《夢幻女郎》舞台原作的劇情、創作背景約略介紹一下,老實說,上次所介紹的,最多也只是「讀者文摘」似的濃縮版本,《夢幻女郎》電影版本如今不但拍攝完成,而且已經於12月15日起,在紐約、洛杉磯兩地以獨家獻映的方式推出,不但炒熱全片的聲勢,更加深廣大觀眾對《夢幻女郎》的熱切期待。
夢幻女郎幕後真實故事
■《夢幻女郎》成功地營造出六○年代摩城唱片公司獨霸黑人流行樂市場的氣勢與氛圍。(Photofest)
雖然許多創作者都堅持《夢幻女郎》是一部原創音樂劇作品,但我們檢視整部劇作的情節走勢,卻很難不去相信,它的確「參考」了六○年代美國流行樂壇相當重要的一個演唱團體「The Supremes」的發展故事。尤其是「The Supremes」後來的女主唱黛安娜蘿絲(Diana Ross)在整個黑人三姊妹合唱團裡的地位演變—從合音天使到主唱,到後來的「領銜演出」(該團體到後期的頭銜安排是『黛安娜蘿絲與The Supremes』,儼然成為蘿絲女士的伴舞伴唱),在《夢幻女郎》劇中,都是歷歷在目的高潮好戲。
「The Supremes」合唱團原本發跡自底特律,是三個黑人小姑娘組成的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即現在大家很熟悉的R&B)演唱團體,在以底特律為發展中心的獨立唱片公司「摩城」(Motown,意即『汽車之城』– motor town)裡發行了六張不甚成功的單曲唱片,一舉成名之後,又連續五度拿下排行榜冠軍,成為史上排名第三的唱片歌星,位階僅次於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以及披頭四(The Beatles)。
「The Supremes」原本的主唱者芳名叫做佛蘿倫絲巴拉德(Florence Ballard),爾後在唱片公司的炒作之下,最早聚焦在巴拉德身上的燈光與華采,逐漸被轉移到本是合音天使的黛安娜蘿絲身上。到大概1965年左右,黛安娜蘿絲以其佼好的面貌、嫵媚的姿容,搖身變為摩城唱片公司的頭牌巨星,而且與摩城的負責人貝里戈迪(Berry Gordy, Jr.)發生了一段為期數年之久的男女關係。這些細節,在《夢幻女郎》裡亦有著墨。
■由珍妮佛哈樂黛飾演的艾妃一角,在脫離「夢幻女郎」團隊之後,試圖開創自己的事業。(原攝影者Martha Swope)
不過差別比較大的是《夢幻女郎》後半段的情節與「The Supremes」在真實生活裡所發生的種種:在《夢幻女郎》後段,因為主唱的位子被奪走而情緒嚴重失落、甚至生活失序而終致慘遭替換、開除的艾妃懷特,飽嘗人情冷暖,終於在七、八年之後重新以靈魂樂女歌手的姿態,在芝加哥的夜總會再度竄紅,而「夢幻女郎」歌唱隊裡的其他三、四位女孩子,幾經人事變遷,最後宣布解散,各奔前程,在解散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幾個曾經親如姊妹,也曾經反目成仇、不相往來的好朋友,來了一次大和解、大團圓,攜手唱起她們的主題歌曲:「All you have to do is dream…」;相較起來,「The Supremes」的真實經歷就顯得十分殘酷—前主唱巴拉德在主要的席次被黛安娜蘿絲取代之後,意志消沉,長年以酒精、藥物麻醉自己,最後在1967年被摩城開除,巴拉德一度掙扎著希望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歌星,無奈時不我予,星海茫茫,她始終沒能獲得她應該得到的掌聲,1971年,她試圖透過法律訴訟,想從摩城唱片公司再回收一點金錢與名份,這個計畫也沒讓她如願以償。幾年後,舊日「The Supremes」合唱團的好友瑪莉威爾遜(Mary Wilson)特地邀請她到洛杉磯,計畫帶她「復出」,可是長年的沮喪、哀痛、酗酒,早已浸蝕了巴拉德的身心,1976年她不幸與世長辭,享年只有32歲。
黛安娜蘿絲憑著「The Supremes」成名之後,從該團的女主唱變成領銜主唱(該團體變成她的伴舞伴唱),她與唱片公司總裁戈迪的情愛關係起起落落,既沒有婚姻的保障,又有太多的商業利益牽扯其中,六○年代後期,「The Supremes」解散之後,黛安娜蘿絲試圖轉型成為影歌多棲的全方位表演者,在1972年以爵士女王比莉哈樂戴的傳記電影《難補情天恨》(Lady Sings the Blues)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可惜之後的幾部影片並不成功(其中包括百老匯歌舞劇《新綠野仙蹤》(The Wiz)改編的同名電影,蘿絲飾演桃樂斯,麥可傑克森飾演稻草人),她又回到流行音樂的領域裡專心經營她的演藝事業。
■電影《夢幻女郎》一景,三個初出道的小姑娘擔任前輩歌星的伴舞伴唱。(Photofest))
知名度較低的瑪莉威爾遜是「The Supremes」演唱團體裡的第三位重要成員,也是對《夢幻女郎》參考她們真實故事改編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事實最為支持的一位。她甚至將自己的回憶錄命名為《夢幻女郎:我在The Supremes合唱團的日子》(Dreamgirl: My Life as a Supreme),另一方面,黛安娜蘿絲則對《夢幻女郎》厭惡至極。雖然如此,在劇中「夢幻合唱團」裡的狄娜這個角色,無論是演唱歌曲的聲音風格,或者是衣著打扮、造型設計等等,確實塑造出一位與黛安娜蘿絲十分神似的、六○、七○年代的非裔時尚女神。
首映典禮大獲成功
《夢幻女郎》電影版本千呼萬喚始出來,在12月4日於紐約舉行了盛大的首映典禮,與會的媒體、嘉賓冠蓋雲集,把54街的齊格飛電影院裡裡外外擠得水洩不通,明星名導包括史派克李(Spike Lee)、連恩尼遜(Liam Nesson)、娜塔莎里查遜(Natasha Richardson)等等,自然是鎂光燈注目的焦點,但紅地毯上真正的超級巨星,除了掛牌領銜的流行樂天后碧昂絲(Beyoncè Knowles)、金獎影帝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老牌紅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之外,全新面孔珍妮佛哈德森(Jennifer Hudson)才是搶走所有人注意力的暴風中心。
《夢幻女郎》主要圍繞著哈德森飾演的角色—艾妃懷特打轉,重要的内在情緒起伏原則上都在這個角色身上,當年,年方20出頭的珍妮佛哈樂戴(Jennifer Holiday)憑藉此角奪得東尼獎最佳女主角,然而這次電影公司在幾經衡量整體局勢之後,決定在明年春天的奧斯卡金像獎競評上,把碧昂絲飾演的狄娜拱成「女主角」而讓哈德森的艾妃「降級」成女配角,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高層人士對碧昂絲這位流行樂天后的禮遇,其實細觀影壇目前交出的成績單,今年的候選影后所在多有,《夢幻女郎》真正的情緒核心—艾妃的露臉時間既然不若狄娜來的長,將她放在女配角的位置很可能會像幾年前的《芝加哥》(Chicago)電影為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黃袍加身一樣,讓初出茅廬的珍妮佛哈德森登上演藝事業的高峰。
■金獎影帝傑米福克斯與流行天后碧昂絲的精采對手戲。(Photofest)
在首演之後的種種訪問、談話裡,珍妮佛哈德森一聽到可能隨之而來的奧斯卡入圍,總是含羞帶怯,內心既激動又謙卑,看看她的個人簡歷,其實她在演藝圈內還真的沒有太多的經驗。從大學中輟之後,她在遊船上伴唱了大概半年,參加「American Idol」的電視選秀大賽拿了個第七名,大概也就如此了。幾年前,《夢幻女郎》選角計畫開始,負責過濾人才的選角導演團隊在一開始的階段就先看過珍妮佛哈德森,當時他們認為哈德森確實有潛力,可是同時又有種種問題與缺陷,給了她一些建議之後就繼續參考其他的女演員,一度,「American Idol」的冠軍Fantasia Barrino被大幅報導可能將接演艾妃一角,前後拖延了半年多,選角團隊最後又把念頭動到哈德森身上,電告她重回選角辦公室讓他們「再看一次」,哪知推門而入的是一個身材漸驅窈窕、臉上洋溢著自信之美的全新珍妮佛哈德森,選角團隊決定下個賭注,讓這個因為拿下「American Idol」第七名而小有名望的新人接下這部大片的重要角色。
珍妮佛哈德森六、七歲的時候,在自家所屬的教堂參加唱詩班,小小年紀卻擁有洪亮嗓子的她很早就把「歌唱」當成終生職志,苦熬多時,在《夢幻女郎》電影版首演典禮的當晚,影片走到她的超級大歌〈And I am Telling You I’m Not Going〉,最後一個長音還沒拖完,戲院裡已經是一片掌聲,末了全體還起立歡呼,尖叫聲、狂喊聲不絕於耳。
打造《夢》的歌舞世界
《夢幻女郎》百老匯原版乃是由以《癡人大秀》、《歌舞線上》紅遍各地的百老匯金童邁可班奈特(Michael Bennett)與其助理聯合編舞、導演,整部劇作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就在其流暢一如電影跳接似的場面調度,除此,舞蹈動作也是這部六成以上被歌舞占去的音樂劇作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電影版本的籌備階段,導演比爾康登(Bill Condon,即年前《芝加哥》電影版的改編劇本作者)便對編舞的人選十分講究,他與製作人耗費相當多的時間過濾人選,最後在四名編舞家當中挑選了法提瑪羅賓森(Fatima Robinson)擔任全片的舞蹈負責人。
法提瑪羅賓森是目前業界最知名的音樂錄影帶、流行歌舞及晚會的編舞人才之一,她當時參加《夢幻女郎》遴選時乃是應邀前往的,導演交待下來的任務是影片裡的一段敘事歌舞〈Stepping to the Bad Side〉,希望她(以及其他三位候選人)能在幾周之內把它排出來,之後導演和製作人再根據錄像資料挑選,然後決定最後的結果。
羅賓森在編排《夢幻女郎》的舞步時,一方面故意不去接觸邁可班奈特的原版動作,而改由她自身所熟悉的現代嘻哈舞、街舞等元素裡,去「還原」出它們的「前身」,也就是六○年代摩城唱片全盛時期的舞蹈動作(仔細觀察,當年的舞步其實正是如今紅遍全球的嘻哈舞步的原初起點),之後再加上生活化的黑人靈歌節奏,以及其他種種的元素包括爵士、靈魂、節奏藍調等等,最終營造出的氛圍竟是流線、立體、順暢而且又酷又帥的;讓導演、觀眾都看得目瞪口呆,彷彿畫面裡的舞者群是不會流汗、不需喘氣的。
■精緻考究的服裝和扮相成功打造60年代的舞台風格。(Photofest)
法提瑪羅賓森在訪談中表示,她雖然不曾看過《夢幻女郎》的原版歌舞劇,為了電影版本她痛下苦功,大量觀賞六○年代所留下來的電視綜藝節目歌舞表演,也對摩城唱片公司旗下藝人的歌舞動作設計做了一番研究。當時為摩城藝人們設計舞步的編舞家名叫Cholly Atlins,他原是一位出色的踢踏舞者,早年也與許多活躍於綜藝野台的黑人藝人們有過密切的合作關係,他最著名的一招叫作「聲樂編舞」(vocal choreography),也就是說他從音樂的深處去尋找真正潛藏在靈魂裡的節奏,然後把這些節奏拉抬到旋律與歌詞之上,編排成舞蹈動作,使得藝人們「跳」起來和「唱」起來的效果,是整合而統一的。
除此,羅賓森另外又發現這些舞步往往與藝人身上的服裝習習相關,就像當年的「The Supremes」合唱團,身穿長及地面的萊卡亮料子禮服,大部分的擺動和扭轉,其實都被衣服限制住,所以當前嘻哈舞的狂扭痛擺恢復到昔日老祖宗的原初樣貌,是微微的擺動,加上大量的手部與肩部、頭部的動作,感覺起來就好像一手高舉著旗幟吶喊,另一手卻端著盛滿香檳酒杯的盤子四處巡遊一樣,這便是羅賓森為《夢幻女郎》電影所精心設計的招牌動作。
《夢幻女郎》電影於12月15日起在洛杉磯及紐約獻映,聖誕後將全面盛大公映,敬請期待。
■本文轉載自北美《世界日報》「世界週刊」 。
- Mar 05 Mon 2007 14:57
[轉載]再談《夢幻女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